查看原文
其他

达巍:中美元首视频会晤会有这几大意义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凤凰网 Author 风向

编者按
经中美双方商定,习近平主席将于北京时间11月16日上午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元首会晤之前,沙利文接受美国媒体采访,对于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走向的关键问题进行回应。我们应如何理解沙利文提到的美国与中国“共存”?美国对华“接触”战略真的失败了吗?面对拜登政府的盟友策略,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凤凰网《风向》邀请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达巍独家解读。
核心提要:
1.台湾是美国重要的利益关切,但不是像国土安全和价值观一样最重要的利益关切。台湾之于美国,是代表美国对其盟友体系的承诺和对中国的制衡。目前美国对台动作增加的大背景是美国对华战略的质变,小背景则是美国认为中国大陆对台湾政策发生了改变。
2. 元首会晤有三大意义:第一,元首会晤首先是一个利好的政治信号,有利于两国领导人在最高层次直接交流看法;第二,领导人会晤很可能会推动其它层次的机制往前发展;第三,元首会晤一般会带来几项较为具体的成果。
3.美国对华 “接触” 战略不能说“完全失败”,因为中国和美国在 “接触”战略下均有获益。中国在“接触”战略中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美国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经济利益,并且美国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幅度扩展。
4.针对美国现阶段的政策,中国应处理好与中美之间的“中间国家”的关系,比如韩国、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很密切。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变化的折射

凤凰网《风向》:近期美国高官针对台湾问题频频发声,台积电也在近日向美国交出一部分客户资料,请问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具体有何利益关切?台湾问题是否与美国核心国家利益相关?
美国联邦参议员柯宁(John Cornyn)等国会议员赴新竹科学园区台积电总部参访 图源:中时新闻网
达巍:我认为台积电这件事与台湾问题本身并无直接关联,而是与美国产业政策的变化紧密相关。但是美国最近在台湾问题上确实各种动作颇多,拜登、布林肯等都有关于台湾问题的高调表态。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利益主要是关系到其对盟友和“伙伴”的承诺,以及制衡中国崛起。换句话说,美国担心如果未能制止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其盟友或许会因此对美国的承诺产生怀疑,觉得美国的承诺并不可靠,这可能直接导致美国盟友体系的动摇。也就是说,台湾是美国重要的利益关切,但不是像美国国土安全和价值观一样最重要的利益关切。台湾之于美国,更重要的是代表美国对于盟友体系的承诺和对中国的制衡。
更具体来讲,美国对台湾最近动作颇多,一方面与中美关系恶化、美国在调整其对华战略有关,另一方面,在美国看来,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在变,美国人认为中国正在逐渐放弃争取和平统一的政策,转而更多通过对台湾“威慑”或“强制”的手段来推动两岸统一。美国认为大陆过去的两岸政策重点在“防止独立”,现在更多转向了“促统”,在这样的判断下,美国认为其需要相应的动作把中国的动作“顶回去”。
凤凰网《风向》:中美元首将进行视频会晤,有观点称,两位元首的良好私人关系会给会面带来积极消息。您认为哪些议题会成为此次元首会面的主要议题?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2013年12月,习近平与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拜登在北京会面
达巍:元首峰会一般是要有积极议题的,没有积极议题一般就不会会面。彭博社报道说中美两国会重开领事馆,然而具体是否重开目前没有确切消息。一般来说,元首见面总是会创造一些具体的利好消息,如果从双边层次上看,可能会是类似于领事馆、签证、人文等议题,也会涉及到贸易,并支持双方贸易团队见面。
无论如何,元首会晤首先是一个利好的政治信号,有利于两国领导人在最高层次直接交流看法,解决一些较低层次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二,领导人会晤很可能会推动其它层次的机制往前发展。双方元首见面达成共识,推动关系发展,其它各个部门下一步就能够顺水推舟往前走;第三,元首会晤一般会带来几项较为具体的成果,虽然并不能预测具体成果在哪里,但是一般情况下涉及中美双边事务问题较多。
凤凰网《风向》:您提到,虽然拜登取消了对抖音等制裁,但是依旧要求中国电信退出美国市场。您认为美国是否会加大对华科技企业制裁力度?在民族主义经济路线的影响下,拜登政府还会采取何种行为与中国“科技竞争”?
由杰西卡·罗森沃塞尔(Jessica Rosenworcel)领导的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已经对数家中国通讯企业采取行动
达巍:美国要求中国电信退出美国市场并不让人意外,毕竟此前已经有过对中国移动等企业的打压政策。在前期的高科技领域竞争中,美国对于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打压其实大家都已经看到消息了,华为、中兴、大疆和海康威视等已经被美国制裁,在规模和效应比中国电信这次还要更加严重得多。这次的事件是此前政策的一个延续。

美国对华“接触”战略并不能说是失败

凤凰网《风向》:沙利文在采访中提到,之前美国对华政策的错误在于试图改变中国,这是否可以认为美国承认干预中国政治发展?美国对华“接触”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接触”与“遏制”战略是否有本质不同?
11月7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播出的专访节目中沙利文表示,美国政府不会重蹈过去的“错误”,去寻求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美国将会寻求与中国的共存之道
达巍:美国对华的“接触”政策确实是希望中国有所改变,虽然美国非常少在官方文件中正式表明这一点,但是这是在美国一个默认的前提假设,即只要美国跟中国接触,中国就会变。而美国希望中国改变成什么样,这是另一个问题。有一部分美国人可能希望“和平演变”中国,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不过这也很难说是所有美国人的想法。概括地说,我认为多数美国人就是希望中国“变得更像美国”。其实沙利文的这个言论并不新,是沙利文在成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之前,与坎贝尔发表的文章中已经说过一模一样的话,即美国过去想改变中国的政策是失败与错误的。美国即无法通过接触改变中国,也无法通过特朗普那样的高压来改变中国。美国应该跟中国长期共存。
凤凰网《风向》:您刚才提到,沙利文在很早就提出,美国应该与中国“共存”,请问您认为应该如何理解“共存”?是冷战状态下的“共存”,还是尽力寻求更多合作的“共存”?
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瑞士苏黎世举行会晤 图源:外交部网站
达巍:关于共存,美国其实已经表达的比较清楚了,是“竞争性共存”,也就是说,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是竞争。但是美国所谓的“竞争”的“终局”并不是让中国改变,只是认为这样的竞争状态将持续很长时间,美国希望在竞争中表现优于中国,并在长期竞争中胜出。所以美国所谓的“共存”是一种竞争性共存。
凤凰网《风向》:您在近期文章中写到,拜登应该更加清楚解释“战略竞争”,请问您认为“战略竞争”与“遏制战略”有何关联?您提到,美国对华接触战略寿终正寝,您认为美国下一步对华战略是否会以“遏制”为主?
乔治·凯南是20世纪著名外交思想家、战略家;作为“遏制”战略的提出者,被称为“冷战之父”
达巍:“遏制战略”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1年美国对华政策和冷战期间美国的对苏政策,用“遏制”描述当前或者未来的美国对华战略并不合适。在冷战接触之后,美国开始对中国实行“接触”战略。美国现在很多人说“接触”战略失败了,但我并不认为美国的对华“接触”战略是失败的。我认为“接触”战略是比较成功的,因为中国和美国在“接触”战略下都是获益的,中国在“接触”战略中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美国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经济利益,并且美国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幅度扩展,这都与美国的对华“接触”战略有很大关系。比较现在和40年前,中国与美国两个社会的差距实际上也大大缩小了。
目前,美国有声音说“接触”战略过时了,我部分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接触”是中国实力比较弱的背景下的美国对华战略,如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也已经充分地融入了国际社会,确实需要对“接触”战略进行更新或升级换代。
升级或者更新代替“接触战略”的肯定不是“遏制”。因为“遏制”是美国在1949到1971年的对华战略或冷战高峰时期美国对苏战略使用的术语。遏制的前提是说有一方要对外扩张,另一方要通过“铁幕”来阻挡这种扩张。这与今天中美之间的现实相差很远。今天的中国和美国高度相互依存,也不具备遏制的挑战。
美国对于其下一步对华战略的官方表态是“战略竞争”,中国反对以战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我个人也认为“战略竞争”至少并不全面。国内也有声音认为美国对华并不是战略竞争,而是战略“压制”,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美国对华确实有较强的“压制成分”,不希望在未来被中国超越。不过关于美国对华战略究竟应该用怎样的术语表述,目前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但一定不是“遏制”。
中国应该重视与“中间国家”的关系
凤凰网《风向》:拜登上台后,美国联合欧洲和亚洲盟友在中国的南海、台海问题上做文章,您认为美国接下来还会在哪些问题上向中国“出招”?拜登频繁利用盟友向中国施压,比如近期动作频繁的AUKUS和Quad,美国这一战略能成功吗? 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美国的下一步对华战略?
9月15日,美国总统乔·拜登、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和澳大利亚总理斯科特·莫里森发布联合声明,宣告AUKUS成立,该联盟为军事安全合作伙伴关系
达巍:其实中美博弈到今天,基本上所有的领域也都已经触及到了。我们恐怕很难预测美方下一步的具体招数。目前,美国的盟友战略确实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即美国在冷战期间形成的以军事同盟为基础的紧凑的盟友体系,正在逐渐变成综合性(包括经济、社会等议题的)更加松散一些的盟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许多美国认为的“盟友”认为或许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条约盟”,比如印度。美国盟友策略的成功与否,也需要看具体衡量标准。如果美国试图动员这些国家来对抗中国,建立一个将中国排除在外的集团,那么这个目标很难成功,因为这些国家与中国有密切的利益关联;如果美国试图与这些国家围绕中国增加一些合作,通过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使美国多一种选择与保险,这个则是有可能取得较大进展的。
针对美国现阶段的政策,中国需要重视与中美之间的“中间国家”的关系,比如韩国、澳大利亚等,因为这些国家与中国有很密切大关系,并不希望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如果现在美国逼迫这些国家选边站队,美国很难成功。中国也需要注意不要把这些国家推到美国身边。因此,中国应该尽量争取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合作。
凤凰网《风向》:美国曾一度将中国定义为“修正主义国家”,但是沙利文提到美国的目标是与盟友一起塑造全球秩序,并且特朗普曾控诉WTO规则不公平,并威胁要求其修改规则。您认为美国是否在国际秩序层面奉行“双重标准”?在此情形下,国际组织能够发挥协调中美关系的作用?
先前美国向联合国提议成立新组织,改用中美6国协调机制
在你的问题层面,美国一直都是“双重标准”,美国一直都认为只有我可以有这些行为,而中国不可以。而沙利文在CNN的表态意思是美国要塑造一个与中国共存的、对美国有利的环境,这样美国就能赢得与中国的“竞争”。之前沙利文提到,美国希望与中国“共存”,与中国“竞争”,“竞争”的重点是让秩序对美国有利,只有这样美国才能够在中美长期共存的环境里面获得竞争优势,赢得竞争。
目前国际组织在协调中美关系方面只能发挥有限作用,因为国际组织还是受到大国政治的很大影响。当然,国际组织给中美两国提供了一个平台,如果中美能够在平台上合作,则可以通过多边推动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一件好事。
文/凤凰网《风向》作者 宋珂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